又一千萬采購大單,全“國產”中標
近日,據中國政府采購網,太原市迎澤區衛生健康和體育局區中心醫院新址建設,
總預算近4000萬元,購置了兩批醫療設備,包括超聲診斷儀、便攜式彩色多普勒超聲系統、彩色多普勒超聲系統、便攜式彩色多普勒超聲系統等
80類醫療設備。
最終,國藥集團山西有限公司獨家中標兩大訂單,最終成交價為2575萬。
值得一提的是,該項目所有醫療設備均未明確可“采購進口產品”,根據采購文件要求,該訂單均采購國產產品!最終,GE、飛利浦、邁瑞、安圖、中元等械企均有設備中標。
海外巨頭加速“國產化”
近年來,各類國產扶持政策愈加明確,從基層到大三甲醫院,許多采購項目中都明確“只采購國產設備”或“
不接受進口產品”。
但同樣可以看到,在不少“國產設備”采購項目中,大批進口品牌依舊實現中標。這主要是由于
當下國內關于“國產醫療設備”的概念相對較為模糊,并沒有明確的定義而導致的。
以上述采購項目為例,GE的Voluson E8、飛利浦的EPIQ 5 都是在國內生產注冊,因此同樣屬于國產范疇。不得不說GE、飛利浦等頂級械企走了相當漂亮的一步,全面減輕政策阻力。
因此近年來,
為迎合國內市場政策,大批跨國械企紛紛加碼布局“本土化”,在國內設廠生產、注冊,順理成章披上了“國產”的防護服。僅今年上半年,美敦力、飛利浦、西門子在內的多家海外巨頭,
多次布局本土化戰略。
-
2月,美敦力上海臨港項目完成首期投資約3億元。
-
6月,西門子醫療中國正式發布了全新“國智創新”本土化戰略。
-
截至6月,飛利浦中國深圳、蘇州、上海三個創新中心相繼完成落地。
......
從研發到生產,海外醫械霸主將目光聚焦中國市場,無疑這是國產械企必須經歷的“磨難”,但同樣
也是助推國內醫療器械市場規模高速增長的“利器”。
對于本土優秀醫療器械企業而言,競爭與挑戰中,同樣也會迸發無限可能。
從基層到三甲,國產高端醫療設備開始“加速度”
此前,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促進醫藥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
明確國產醫療器械能夠滿足要求的,政府采購項目原則上須采購國產產品,逐步提高公立醫療機構國產設備配置水平。
前幾年,以基層醫療機構為先鋒,主打采購“國產醫療設備”,
經常出現一個省或者一個市基層醫療機構集中采購,全部國產中標的情況。
但眾所周知,
國產和進口械企的“主戰場”始終是三甲醫院,其對國產設備的接受程度決定市場格局的掌控力量。
我們不得不承認,高端醫療設備國產與進口的差距仍不小,但同樣不可否認,距離在一步步拉近。越來越多頂級大三甲醫院開始接受國產設備。
8月,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準備以2300萬元采購一套醫用磁共振成像系統,在是否接受進口產品中明確標注“否”。
就不接受進口產品的原因,《中國經營報》記者撥打公告中醫院方聯系方式,工作人員表示
國產能夠滿足需求因而采購國產設備,采購進口設備則需要申請,但并未透露具體采購流程。
9月16日,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5000萬醫療設備采購項目中標結果公布,
聯影醫療成功拿下該院CT、MRI采購大單。
今年6-8月,武漢市東西湖區衛生健康局2022年區衛生系統醫療設備采購中,8項公告的采購預算總額6000萬元,全部采購國產設備。
其中,聯影醫療同樣順利拿下3套CT采購訂單,總金額為630萬。
中國醫學裝備協會副秘書長兼學術交流與教育培訓部主任楊建龍曾表示:對于常規檢查和治療,本土制造的絕大多數設備能夠滿足需求,在部分高端領域如放療、影像核磁等,尤其是部分設備的高端零部件、耗材存在一定欠缺。
企業應當首先抓住國家政策的利好,同時要努力提升產品的質量穩定性、性能的先進性,將設備功能做得盡量全、滿足臨床要求,尤其對于暫時不具備的高端功能要加強科研以及核心技術的攻關。
就目前而言,從“基層”到“三甲”,從“站起來”到“走出去”,本土械企所走的每一步都極其不容易,但不論前路如何,終點始終只有一個,這大概就是中國人骨子里的堅韌與不屈。
隨著國內大批優秀械企的崛起,創新技術發展以及政策支持,國產替代“下半場”也開始全面“加速度”,跟緊步調,不能掉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