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媒評選出全球16家知名手術機器人企業,但遺憾的是國內企業無一上榜。
當前,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醫療器械企業入局手術機器人賽道。而在這些眾多品牌中,直覺外科的手術機器人無論是從技術還是市場占有率都位居前列;此外,美敦力、強生、史賽克、西門子等全球巨頭的手術機器人也實現了不同的技術突破。
在國內,由于發展起步晚,手術機器人企業的商業化落地還處在初期階段。根據招股書數據,即使是一些頭部企業,許多產品距離上市仍需要時間,目前多數處于虧損狀態。
但另一方面,在我國龐大的醫療生態體系中,全國35394家醫院中引進醫療機器人的醫院不超過100家。這意味著國內機器人企業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那么,國產手術機器人能否順利實現彎道超車呢?
01、國外部分手術機器人企業最新動態
知己知彼方能取勝,現在就讓我們先看一下全球16家手術機器人企業中,部分企業的最新動態吧!
直覺外科:繼續下一代系統的研發
美敦力:繼續在歐洲市場推出Hugo系統
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美敦力表示將繼續在歐洲市場推出其 Hugo 機器人輔助手術系統,這也表明 Hugo 將代表美敦力在歐洲市場于與 Intuitive 展開競爭。
資料顯示,2021年10月11日,Hugo 機器人輔助手術(RAS)系統獲得CE批準,之后先后在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地獲批。
據了解,目前歐洲多家醫院將率先安裝 Hugo RAS 系統并將機器人輔助手術的益處擴展到患者身上。授權該系統在歐洲銷售用于泌尿科和婦科手術,約占目前所有機器人手術的一半市場。?
CE 獲批緊隨 Hugo RAS 系統全球發布的重要里程碑之后,包括在拉丁美洲和印度進行的首個泌尿外科和婦科手術,標志著Hugo RAS系統全球患者登記的開始,這也意味著達芬奇壟斷二十年手術機器人市場的神話即將打破。
Hugo RAS 系統一個模塊化的多象限平臺,專為廣泛的軟組織手術而設計。美敦力推出的手術機器人系統使用模塊化的解決方案,重點克服手術機器人成本和應用的障礙。Hugo RAS系統包括手術塔、控制臺、手術手臂和機械手推車。Hugo RAS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
◆ 模塊化?
?
是一個模塊化系統,也就是說它有多個獨立組件可以適應特定患者或醫院病床的需求,并且可以隨著技術的發展而升級。Hugo RAS配有四個裝在推車上的手術臂,這具有極大的靈活性。比如說,醫生可以在使用手臂完成手術后,將其推開,然后仍然使用同一個手術臺開始腹腔鏡手術。手術后,醫院工作人員可以將系統松解,然后將其滾動到另一個經過消毒并準備好的手術室中,以便醫生可以在休息后迅速開始新的手術。?
◆ 通用性?
?
之前,美敦力披露了與德國KarlStorz SE&Co的合作關系,將Karl Storz的三維視覺系統和可視化組件整合到了Hugo RAS中。Hugo RAS的手術塔裝有Storz可視化系統,隨附的內窺鏡也是標準長度,這意味著它可以從機器人系統上取下,并在腹腔鏡手術過程中用作手持設備。手術塔還裝有美敦力的FT10發生器,該發生器專門設計用于為機器人手術中發射能量的設備提供動力,還可以為腹腔鏡和開放式手術設備提供動力。?
◆ 可升級性
Rosengarten表示,在早期設計討論時,醫院管理層非常擔心投入了數百萬美元的設備如手術機器人會過時。于是美敦力開發了一個系統,該系統會隨著技術的發展及時進行升級,而無需醫院更換整個系統。對于集成到控制臺中的可視化技術而言,這尤其重要。?
◆ 開放性
Hugo外科手術控制臺的設計具有帶腳踏板的開放式結構,因此醫生在手術過程中仍可與患者和OR人員互動。?
?
美敦力在微創手術器械方面發展了數十年,Hugo RAS系統正好整合了這一優勢,將機器人相結合,經過多年潛心研發,能否打破Intuitive Surgical的達芬奇?“獨裁”軟組織手術機器人的局面,也值得行業期待。
強生:繼續推進Ottava的開發
強生手術機器人平臺Ottava
但2021年10月,強生表示,由于“技術開發挑戰”和新冠疫情中斷,以及供應鏈限制,?Ottava 機器人輔助手術解決方案進入市場將需要更長的時間,并將該平臺推遲了大約兩年。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強生另一款用于泌尿外科手術的 Monarch 機器人手術平臺已在今年5月獲得 FDA 510(k) 許可,該系統是美國第一個成功用于臨床的支氣管鏡機器人系統。
史賽克:Mako 的銷售依然強勁
西門子:開設Corindus總部
今年4月,西門子醫療子公司Corindus宣布,將總部從之前位于沃爾瑟姆的位置遷址到馬薩諸塞州牛頓市格羅夫街275號開設新總部,以適應公司的發展,將當前位置的面積從35000平方英尺擴大到77000平方英尺,其面積是原來的兩倍多。
CorPath GRX是Corindus公司開發的介入機器人迭代產品,由床旁操作和手術控制兩個單元構成,床旁操作單元為模塊化設計,由安裝在手術床護欄上的可靈活移動的機械臂和一次性操控盒組成。操作盒與機械臂末端的驅動連接口相連,盒內的動力裝置分別操控指引導管、指引導絲,球囊或支架,接收指令完成推送、牽拉和旋轉動作,細微動作可以精確到1mm。?
?
CorPath GRX介入手術機器人是目前全球唯一經FDA批準并擁有歐盟CE上市認證的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系統,適用于冠狀動脈、外周血管等介入治療領域,可大幅降低醫患受輻射劑量,提高手術操控精準度。?
天智航
“天璣Ⅱ”骨科手術機器人
微創機器人
與傳統腔鏡手術相比,微創圖邁機器人具有手術視野立體真實,微型器械精細操控,狹窄空間下高靈巧運動等眾多技術優勢,給復雜腔鏡手術涉及的狹窄解剖空間下分離止血、縫合打結、功能重建等外科操作帶來重要臨床價值,同時,克服傳統開放手術的創傷大、出血多、并發癥概率高等問題,真正實現精準、安全、高效、微創傷的外科手術操作。
在上市前臨床試驗中,微創圖邁已展現了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通過與國外產品頭對頭隨機對照的大樣本量、多中心臨床試驗,驗證產品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不斷挑戰高難度手術,協助臨床專家實現了眾多國產手術機器人零的突破,包含:首例國產機器人前列腺癌根治術、首例國產機器人腎部分切除術、首例國產機器人腹膜后入路腎部分切除術、首例國產機器人單孔手術等,不斷驗證國產腔鏡手術機器人在狹窄解剖空間內完成復雜操作的技術實力,不斷拓寬國產手術機器人臨床醫療器械創新網。??
精鋒醫療
精鋒醫療(Edge Medical)于2017年5月在深圳成立,公司以推動外科手術進步為使命,致力于智能手術機器人平臺的開發及普及,是國內唯一?一家、全球第二家同時掌握單孔手術機器人及多孔手術機器人技術的公司。
目前,精鋒醫療已經擁有了以機器人技術為中心的三大產品管線,包括現在應用范圍最廣的多孔腹腔鏡手術機器人系統、代表外科手術發展方向的單孔腹腔鏡手術機器人系統以及超高清立體內窺鏡。
據了解,精鋒醫療的核心業務手術機器人主要包括多孔手術機器人和單孔手術機器人,且已獲得國家三類醫療器械審批綠色通道。?其中精鋒醫療多孔手術機器人已完成泌尿外科臨床入組,在部分參數上已超越了進口產品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并于2021年9月完成泌尿外科注冊臨床入組。
?同時,該款機器人于2021年8月率先進入婦科領域注冊臨床試驗階段,成為國內首個進入雙科室臨床試驗的腔鏡手術機器人系統。成為國內首個進入雙科室(泌尿科、婦科)臨床注冊手術機器人公司,預計2022年產品上市。?
另外,其單孔手術機器人的“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申請已于2021年4月獲得通過,且已啟動臨床試驗注冊,有望成為國內首個上市的單孔手術機器人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精鋒醫療在此前一年多的時間里完成了三輪過億元融資,累計金額近20億元人民幣。2020年9月15日,完成過億元Pre-B輪融資,本次投資由三正健康領投,國策投資、聯想之星、保利資本跟投。
鍵嘉
今年4月,鍵嘉手術機器人Arthrobot 系統獲得NMPA上市批準,并成為中國首個進入NMPA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程序的“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產品,也是首款獲得NMPA認證的國產髖關節手術機器人。
與傳統關節置換手術相比,鍵嘉手術機器人Arthrobot系統可以有效地優化手術流程,可實現精準化、安全化、智能化等優勢,滿意的手術結果可復制化,實現精準外科。
其由機械臂系統、光學定位系統、導航控制系統、術前規劃軟件、腳踏開關、加密裝置、附件組成,具有開放兼容、精準可得、全面安全三大核心優勢:
開放兼容:髖、膝兼容多應用場景,開放型平臺,匹配多廠家多品牌的植入物。未來鍵嘉仍在持續拓展更多基于該平臺的臨床應用場景。?
精準可得:全維度的術前三維規劃與機器人輔助下的術中執行賦能醫生精準完成手術,并獲得優異的臨床結果。
全面安全:真正的醫用級機械臂結合多款獨研算法軟件,全方面確保手術安全。
巧捷力醫療
柏惠維康
據悉,睿米?RM-50腦出血手術機器人融合了立體定向和神經導航,其中立體定向猶如給大腦裝上了GPS,為醫生指出患者病灶所在;神經導航則是醫生的“第三只眼”,微小位移都能實時跟進。
經臨床驗證,相對于傳統開顱手術,睿米?RM-50腦出血手術機器人可顯著減少患者手術創傷,提高術后患者生活質量,同時能一定程度上改善保守治療時血腫長期壓迫所致的神經損傷癥狀。?
值得關注的是,這款手術機器人還實現了核心部件的國產化,突破了“卡脖子”難題。
——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一份資料顯示,2015年到2020年,全球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由30億美元增長至83億美元,復合增長率22.6%,預計將以26.2%的年復合增速增長至2026年的336億美元(折合人民幣2150億元)。截至2020年,中國手術機器人占全球比例為5.1%。但到2030年,國內市場規模有望超700億元。
由于起步較晚,國內手術機器人企業的商業化落地還處在初期階段。但應用于臨床醫療的機器人數量較少,但對于國內企業來說反而是一次機會。
2021年被稱為手術機器人國產化元年,國內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了這一賽道,同時攻克了很多技術難題,如上海交通大學在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開發上已領先全球,并有望在這一新興細分領域實現彎道超車,國產機器人的發展前景仍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