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GE醫療宣布向以色列初創公司Pulsenmore 投資5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4億元)。Pulsenmore將超聲與智能手機相結合,使孕婦能夠在家自我開展超聲掃描,以便其醫療服務提供者進行遠程臨床評估。該投資代表著,GE醫療在家用醫療器械領域的又一布局。
隨著全球疫情的進展,家用醫療器械正在被快速催熟,專業醫療器械家庭化趨勢越發明顯。
隨之而來的是增量市場的到來。
美國風投和私募股權公司Insight Partners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家用醫療器械市場規模達336.35億美元;預計到2028年,該市場規模將達571.03億美元。
《中國醫療器械行業藍皮書(2020)》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家用醫療器械的市場規模已達1521億元,2016年至2020年的五年間,市場規模的年均增速約為25.94%。
費森尤斯、GE醫療、飛利浦、羅氏、雅培、美敦力等都是家用醫療器械的主要玩家。國內家用醫療器械生產企業眾多,上市企業包括魚躍醫療、可孚醫療、三諾生物、鹿得醫療等。
需要說明的是,從主營業務構成來看,國內很多醫療器械公司的業務構成呈現多元化——即同時包含家用與非家用醫療器械業務板塊。
專業醫療器械“家用化”
根據NMPA官網,家用醫療器械主要分為三大類:家用治療器械、家用檢測器械、家用醫療康復器具。諸如理療儀、血壓檢測儀、家用制氧機等,都是常用的家用醫療設備。
▲家用醫療器械的分類
隨著醫療技術、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人們對于醫療器械“便捷性”的需求越來越高,醫療器械廠商也逐漸將目光轉向的更為廣闊的家用醫療設備市場,由此帶來了專業醫療器械家用化趨勢——醫療器械廠商正在努力將超聲、透析、呼吸機等專業醫療器械導入到家庭應用場景。
目前,“掌上超聲”概念屢見不鮮,飛利浦的便攜式超聲診斷設備Lumify、GE醫療的無線手持式超聲儀Vscan Air、西門子醫療配備無線探頭的Acuson Freestyle超聲系統……
雖然還未能真正走入家庭,但各家企業都已經躍躍欲試。GE醫療投資以色列初創公司Pulsenmore就是其中的代表,Pulsenmore正在將“孕婦在家自我開展超聲掃描、醫生進行遠程臨床評估”的創新模式變為現實,其產前超聲平臺已在以色列成功實施。
疫情催熟家用醫療器械市場
疫情或能夠加速專業醫療器械家用化的進程。
2022年4月初,上海疫情大規模之初,翻開“上海求救”,大片的透析患者求救消信息。
那些觸目驚心的求救信息,讓“家庭血液透析”這個概念閃閃發光。家庭血液透析可以讓人們在家里進行透析治療,而不需要去透析中心或醫院。它需要一定的空間、設備、供應和培訓。但與此同時,它可以提供更多的獨立性和靈活性。這種靈活性在遇到“非常情況”時,對患者是可以救命的存在。
在美國,超過60萬人患有腎衰竭,其中超過70%的人接受透析治療來控制他們的腎臟疾病。但即便在醫療最為發達的美國市場,大多數人仍是在透析中心接受透析治療。2017年,美國只有約12%的透析患者在家接受治療。
在過去50年當中,血透患者都是穩步上升的。但在2020年,因為新冠疫情,血透患者數量首次下降,原因是因新冠疫情死亡的終末期腎臟疾病(ESRD)患者超過15000人。
在大流行期間,歐美的血透患者大量死亡,極大地促進了患者對家庭血液透析的接受度。也就是患者在家里自己或者由家屬操作,完成血液透析治療,這樣不僅減少了感染的風險,還讓患者可以回歸到正常生活,并且降低了治療費用。美國政府和CMS(類似于醫保局)還專門出臺了鼓勵家庭透析的政策,專門補貼家庭透析的患者和醫生,包括培訓費,醫生費,透析機的費用以及更高的報銷費率。
中國實際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尿毒癥患者已經超過80萬,每周三次,每次治療時間4h。患者數量增長率高達10-12%,遠高于歐美國家的3%。
2020年4月,仁濟醫院試點家庭血液透析,采用透析中心向家庭延伸醫療服務的模式,并通過遠程交互和監控來保障安全。中國家庭血液透析的患者的人數首次突破了零。根據當時的報道,“新冠肺炎疫情推動了居家血透項目盡快啟動”。
那么可以類推,疫情也將進一步推動家庭血液透析的市場滲透。
常態化慢病管理檢測產品向院外轉移
疫情的爆發也對各種家庭醫療監護設備的銷售產生積極影響,如血糖監測器、血壓監測器、脈搏血氧儀和溫度監測器。
很多常態化慢病管理檢測產品也將由院內向院外逐漸轉移。
新冠病毒抗原檢測產品獲批上市是其中的代表。家庭抗原檢測在增加便利的同時,能夠大幅降低到醫院或集中檢驗場所的感染概率,也有助于降低醫療機構大規模檢測的壓力。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家庭自我檢測有望成為熱門診斷方式。
由于尿液、唾液、糞便等樣本在家用環境中可以隨時獲取,患者如有就診等需求,在家中就能對該類樣本進行初步檢測,并獲得檢驗結果;如果再通過互聯網醫院實現遠程就診,則能更好提升患者的治療體驗。
國內外行業整合正在加速
除了疫情作為“催化劑”般的存在以外,家用醫療器械市場的增長還源于慢性疾病的流行、老年人口的增加、醫療器械產業的發展等因素。
這為家庭醫療保健企業提供了重大的增長機會。
行業參與者在推出創新的產品和服務的同時,也加速了市場整合的步伐。
國際上,
2021年4月,美國第五大商業健康險公司Humana宣布從兩家PE手中按照81億美元的估值收購家庭護理公司Kindred at Home剩余的60%的股份。而在2018年,Kindred拆分出售。旗下長期照護醫院和康復醫院作為Kindred Healthcare賣給兩家私募基金TPG Capital和Welsh, Carson, Anderson & Stowe(WCAS)。Kindred的入家護理業務及臨終關懷業務則作為Kindred at Home賣給Humana 40%,其余60%歸TPG和WCAS所有。
2022年3月底,UnitedHealth Group子公司Optum以54億美元收購LHC Group,后者是一家以患者為中心的高質量家庭醫療保健服務提供商。
國內家用醫療器械企業亦是如此:
2021年5月,魚躍醫療受讓浙江凱立特醫療50.993%的股權,聚焦動態血糖監測、血氣及電解質、即時檢測(POCT)、糖尿病管理等領域。此前,魚躍醫療先后參股、收購意大利百勝醫療、德國普美康等醫療領域知名品牌,加速布局家用醫療市場。
2021年11月,鹿得醫療認購上海貝瑞電子科技22%的股權,聚焦血氧及監測類產品等領域,并增加慢病管理產品線。
2021年11月,可孚醫療收購吉芮醫療約54%的股權,聚焦電動輪椅、手動輪椅等康復輔助器具;2022年3月,可孚醫療又以1.77億元收購橡果貿易100%的股權,聚焦矯姿、塑形、按摩、理療儀類產品。
家庭醫療器械,歐美未來10年增長最快的行業之一
目前,在全球家庭醫療保健市場中,由于先進的技術和醫療保健研究,以及高額的保險計劃和報銷方案,北美占有41.8%的市場份額。
公開資料顯示,歐美等國家的家用醫療器械產值達到260多億美元,年增加率超過16%,已被列入未來10年增長最快的行業之一。
隨著居民消費水平的不斷升級以及人們對于自身的健康管理愈加重視,各類家用醫療設備逐漸走入中國的千家萬戶,成為居家醫療、護理、保健等場景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互聯互通成為家用醫療產品熱點
互聯互通、智能化是很多產品升級的方向,家用醫療器械也是其中的一個領域。
未來大部分醫療器械將具有數據記錄、存儲、傳輸等功能,配合遠程醫療的發展,還會出現大批的可穿戴醫療器械,用于人體生命體征的動態監測。
遠程ICU已經成為ICU管理或重癥監護患者監護市場中最流行的技術之一,因為與傳統的24/7重癥監護團隊對特定患者的監護相比,遠程ICU具有成本效益。
持續血糖監測系統(CGM)可以24小時不間斷地對患者的血糖水平進行監測,通過用戶自定義設置的閾值發出低水平或高水平警報,提醒被監測者出現低血糖或高血糖情況,有助于及時進行相應治療。此外,CGM還可與胰島素泵結合充當人工胰腺,以實現自動化監測和治療,極少或完全不需要人工操作。
各大家用醫療器械廠商都在布局互聯關護、智能化。相關的人才動向也是其中的一大看點。
日前,“血透巨頭”費森尤斯醫療宣布Carla Kriwet將接替Rice Powell,成為下一任首席執行官,自2023年1月1日其生效。在Carla Kriwet 的履歷中,她從2013年起在皇家飛利浦工作了7年,最終職位為互聯關護(Connected Care)事業群全球領導人,并在公司的執行委員會任職。互聯關護包括患者護理和監測解決方案以及醫療保健信息學等業務領域。
隨后,Kriwet又從2020年7月在BSH Hausger?te(家用電器)有限公司擔任首席執行官兼總裁,直到她于2022年4月底辭職。
行業內認為,此次任命與費森尤斯醫療大力發力互聯互通領域的一大征兆。
家用醫療器械有著健康消費品的屬性,且受集采等醫療改革政策影響較小,潛力巨大。雖然專業醫療器械“家用化”是一大趨勢,但同樣也面臨多重挑戰。
比如,費用高昂。家庭血液透析僅僅是培訓費非常高昂,血透一哥費森尤斯醫療旗下以居家透析為主營業務的NxStage,在北美的培訓費高達16000美金。家庭血液透析需要患者具有良好的經濟基礎和衛生條件,能夠提供專用家庭空間放置血液透析設備及其配套設備,特別是水處理設備占地空間較大且需鋪設專用管路。
醫療專業知識培訓也是一難點。上面提到的中國家庭血液透析的首位患者在2018年11月開始規范接受家用血液透析培訓,直至2019年12月才成為中國大陸首位培訓考試合格患者。跨度長達一年多。而據統計,美國有25%的患者在后面又放棄家庭血透,重回透析中心,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不能有效的掌握血管介入和血液機器的操作。
除此之外,安全問題是中國醫生和監管部門最大的擔憂。更多專業醫療器械“家用化”仍需要更多相關規范的出臺。
家用醫療器械這塊蛋糕很大,但同時家用醫療器械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