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正式閉幕。每年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都是熱議的焦點,明確未來一年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對國民經濟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報告中提到,要促進數字經濟發展,培育壯大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數字產業,提升關鍵軟硬件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而圍繞“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的章節中,一共提出了九點清晰的要求。
數字化浪潮席卷著各行各業,大數據、AI等技術服務也加速滲透,醫療行業當然更不例外。醫療供給不足,基層醫療水平薄弱,是制約當前醫療可持續發展的兩大癥結。從醫療供給側出發,結合互聯網、人工智能,5G等新興技術,進而實現醫療資源的“連接”、“提效”、“下沉”,將成為環節醫療資源供給失衡的一個重要思路。
所以,結合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兩大方向,可以清楚地預判:醫療AI、醫療大數據等諸多新興技術,將在醫療、醫保、醫藥等環節中發揮日益深遠的作用。
自2018年成立以來,國家醫保局就把醫保基金監管列為重頭工作。
2020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醫療保障基金監管制度體系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建立和完善醫保智能監控系統,加強大數據應用。加快建立省級乃至全國集中統一的智能監控系統,實現基金監管從人工抽單審核向大數據全方位、全流程、全環節智能監控轉變。”
從職能角度來看,不同層級的醫保局對醫保監管的需求也各有不同,例如,國家局注重標準化、智能化與信息化水平,省局注重協同共享、監測考評,市局注重日常經辦及監管。
與整體的醫療改革趨勢和需求一致的是,AI、大數據技術正在讓醫保監管逐步走向智能化時代。
另外一方面,隨著醫療保險覆蓋面的不斷擴大,參保人員就醫總量巨大、醫療服務機構分布廣泛、醫保結算實時性強、醫療診斷治療專業性強等問題,對醫保決策提出了新的要求。
國家醫保局在2019年明確提出,要求建設覆蓋國家—省—市三級的宏觀決策系統,依托大數據精算技術,構建科學的決策分析體系,使決策者能看到數據背后的規律與本質,進而幫助決策者及時識別中長期政策風險,測算政策調控帶來的影響。
醫保精細化管理是“深化醫改”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國家醫療保障信息平臺主體建設已基本完成,全國統一的醫療保障信息平臺已在全國多地上線使用。
早在2019年,東軟集團、四川久遠銀海、中科軟科技、易聯眾、湖南創智、衛寧科技、平安醫??萍嫉刃畔⒒瘡S商就參與到醫保信息化建設的競爭中。此外,BAT也緊跟著一塊,阿里的支付寶、騰訊等也加入其中。
以平安醫保科技為例,截至2021年10月,平安醫??萍荚谌珖t保信息化標準化建設中,成功中標25個省級平臺系統承建項目,并助力山東、云南、青海、海南、廣東、貴州、新疆、西藏、安徽、黑龍江、陜西等20個省級平臺項目順利上線(含試運行)。
幫助政府解決醫保粗放經營、收支不平衡、欺詐騙保等問題,為醫保管理機構的科學決策和高效運營賦能,需要更多第三方醫療信息化廠商予以支持。
第二、堅持預防為主,深入推進健康中國行動。逐步提高心腦血管病、癌癥等疾病防治服務保障水平,加強罕見病用藥保障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鏡科主任王貴齊兩會第二次“委員通道”采訪中曾表示,“我們做癌癥治療的醫生應該說最不想看到的‘晚’字,最想跟大家說的就是‘早’字。惡性腫瘤早期的唯一癥狀是沒癥狀,沒有典型的癥狀,因此在我們自認為很健康的時候,要有針對性的進行腫瘤的篩查,早診是非常必要的?!?/span>
根據全球最新癌癥負擔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新發癌癥病例457萬,死亡病例約300萬。從發病趨勢來看,我國腫瘤仍然呈上升趨勢,國家的腫瘤防控形勢依然比較嚴峻。五年生存率是反映一個地區或一類人群腫瘤防治效果的指標。
在2019年我國發布的最新五年生存率數據中,可以發現2003-2005年的總體癌癥患者五年生存率僅30.9%,到2012-2015年癌癥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已提升10%,達到了40.5%。
但我國與美國相比五年生存率還是偏低,在同一時期美國的五年生存率達到了68%。影響五年生存率的主要原因:一是美國高發的癌癥預后比較好,二是中國很多地區癌癥篩查的早診率不高,這可能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老百姓的防癌意識不足、基層醫療器械創新網對早期病變或癌前病變的診斷不足。
實際上,隨著診斷項目的日益增多,尤其在當前疫情沖擊之下,我國第三方醫學診斷行業需求大,機構也實現了規?;l展,第三方醫學檢驗依托獨立醫學實驗室為各類醫療機構提供醫學檢驗及診斷外包服務,截至2020年3月,國內在業獨立醫學實驗室共有1570家。
作為一家第三方醫療機構,平安健康(檢測)中心利用自身的專家資源、先進設備、科技實力,積極探索篩查診斷服務,構建“篩-診-療”閉環。
目前,平安健康(檢測)中心組建了由三甲醫院權威專家和中青年骨干組成的專職醫護團隊,擁有主委級名醫全職坐鎮,與全國1500余家頂級大三甲醫院合作,覆蓋500余位全國名醫。通過自聘主委級三甲名醫,平安健康(檢測)中心在各中心建立心血管、消化科等特色門診,具備精準診斷能力,為就診提供可靠的咨詢參考。
再以報告中提到的心腦血管疾病為例,這是不亞于癌癥的危險存在。2020年,冠心病人數達1700萬,預計2030年人數接近3000萬。心血管領域的市場空間大,存在很多尚未滿足的臨床需求。從廠商的角度而言,它們也在積極布局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
2020年,科亞醫療的“冠脈血流儲備分數計算軟件”獲得了我國第一張NMPA三類醫療器械證,圍繞心腦血管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布局了深脈靈析、深脈造影分數、血管介入及手術機器人、深脈震波球囊等多條產品線。
推想醫療則是推出基于“5G+AI+移動卒中”的整體解決方案,助力中國西部卒中急救體系的建設。5G+醫療健康應用試點項目圍繞急診救治、遠程診斷、遠程治療、遠程重癥監護(ICU)、中醫診療、醫院管理、智能疾控、健康管理等8個重點方向。
數坤科技旗下的冠脈AI產品也已裝機1200余家醫院,粗略計算,累計服務患者或超千萬余人次。
第三、健全疾病預防控制網絡,抓好公共衛生隊伍建設,提高重大疫情監測預警、流調溯源和應急處置能力
自2019年底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我國本土疫情得到較好控制,但隨著變異株傳播力增加,各地不斷出現零星散發本土疫情。
如何提升公共衛生應對能力,進一步降低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被外界所關切。
在2022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委員、中日友好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姚樹坤教授就直言,“基層公共衛生人力資源構成欠佳。一方面,從業者綜合水平較低,缺乏業務熟練、經驗豐富的中堅骨干力量;另一方面,從業者存在知識與技能短板?!?/span>
除了從人才隊伍建設角度提升基層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姚樹坤教授還建議加強信息化融合建設,加強信息系統改造,將醫院信息系統、電子病歷、公共衛生服務、家庭醫生簽約、遠程影像診斷等信息系統進行整合,通過統一數據標準、格式、架構、統計指標等,解決信息系統中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孤島”現象。
以2020年12月衛建委下發的《全國公共衛生信息化建設標準與規范(試行)》為例,文件著眼未來5-10年公衛應急防控的信息化建設、應用和發展,不僅提出了基本要求,還進一步細化了相關的建設內容,尤其是“以評促建、以評促改”的評價方式,預計我國公衛應急防控的信息化部署將會明顯提速。
在我國的公衛應急防控信息化的過程中,企業的作用不容忽視,成為了公衛信息化的實際主要建設者。例如,在疫情初期,平安智慧醫療持續為15省市提供疫情預測,智能排摸、智能閱片等入圍部委推薦抗疫工具清單,現提供公衛應急平臺和抗疫超腦基層作戰平臺。譬如,湖北公衛平臺已覆蓋17地市7類監測渠道;廣東疫情哨點系統覆蓋全省民營診所;珠海智能中樞全市接入;中山三院全流程智能防控,浙江某縣市數智平臺超240個監測指標。
第四,著眼推動分級診療和優化就醫秩序,加快建設國家、省級區域醫療中心,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市縣延伸,提升基層防病治病能力,使群眾就近得到更好的服務
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主任委員、上海長征醫院放射診斷科主任劉士遠教授曾表示,“人工智能技術是解決醫療資源匱乏、醫療質量相對落后地區所面臨問題的重要方法之一,通過將大型三甲醫院培育研發的人工智能產品應用到縣醫院或鄉級醫療衛生機構?!?/span>
提到優質醫療資源下沉,AI功不可沒。在骨科、眼科、以及醫技科室的放射科,醫生的接受度越來越高,醫療AI的身影越來越頻繁。
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也建議,加快推廣人工智能技術在慢病管理領域的應用,能夠為居民提供精細化、個性化服務,緩解縣域醫療機構醫保基金的運行壓力。
目前,國家推行的兩癌篩查工作仍存在一定問題,基層醫療機構設備老舊、檢測標準不統一、人工診斷誤差大等問題嚴重制約了基層兩癌篩查工作開展。
自2017年,醫準智能便涉足將人工智能賦能乳腺癌篩查工作,推出乳腺X線智能分析系統,此后,推出全球首款乳腺超聲實時動態智能分析系統;2021年,醫準智能展開多維度乳腺新格局,從篩、診、療、研、教多角度出發,推出乳腺全棧式智能分析解決方案。目前,醫準智能助力全國200余家醫療機構進行乳腺癌篩查工作,全線產品及服務覆蓋全國1200余家醫療機構。
12月28日,十部委發布《“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2022年1月4日,衛健委更是出臺了《“十四五”眼健康規劃》。鷹瞳科技是國內第一家醫學影像AI上市企業,在眼科醫療影像AI領域內具備明顯的領先優勢。2018年以來,鷹瞳科技的視網膜人工智能評估技術已經為愛康旗下體檢中心200多萬人次提供了檢查服務,發現重大陽性4970余例。
圍繞“病種+病程”等維度,匯醫慧影的產品和服務涵蓋了20多種AI醫療輔助診斷產品,同時全國唯一的DR骨折輔助篩查系統已經在2021年5月獲得NMPA三類證,產品和服務已經在1000多家醫療機構場景化落地應用,其中300多家三甲醫院。
深睿醫療的布局覆蓋了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運動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女性關愛、兒童關愛等領域,目前,深睿醫療已經擁有5張NMPA三類證。此前,深睿醫療與華西醫院合作的“肺癌早期精準診斷關鍵技術的建立與臨床應用” 項目,榮獲了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將肺癌的早期診斷率從26.48%提高至60.78%。
柏視醫療旗下標桿產品“智能化放療整體解決方案”覆蓋影像瀏覽、靶區勾畫、計劃設計、計劃評估、劑量評估、療效分析等方面。現已推出了AI靶區智能勾畫系統PV‐iCurve,能提供全身危及器官(OAR)、多癌種腫瘤靶區(GTV) 及臨床靶區(CTV)的自動勾畫。
目前,柏視醫療主要包含智能化放療整體解決方案、智能化外科手術整體解決方案及智能化癌癥中心三大業務板塊,業務范圍現已覆蓋全國20余省市及部分國際市場,總服務超過12萬例臨床患者。
作為“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2021年中國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發。
各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將成主旋律,作為我國產業升級和融合的重要組成部分,醫療健康行業尤甚。而從產業的角度來說,企業界的創新力量,將會進一步助力構建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以期實現全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