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為、蘋果等科技公司入局醫療器械領域引起了業內較多討論,而家電領域布局醫療器械的步伐似乎在更早以前就初現端倪。
美的斥20億巨資加碼萬東醫療
今年7月初,萬東醫療發布公告,擬非公開發行股票募資不超過20.83億元,控股股東美的集團以現金認購本次非公開發行的全部A股股票,持股比例提升至45.46%。受此影響,萬東醫療在7月6日股價大漲5.59%。
歷時不到半年,這是美的集團的第二次加注。今年2月,它從原控股股東魚躍科技、公司實際控制人吳光明等受讓了萬東醫療29.09%的股份。截至目前,萬東醫療市值90億元左右,比美的集團入主時漲了近40億元。所募資金有三分之二將用于主營業務醫療影像設備產品研發及產業化項目。主要為三塊核心業務,4.44億元用于MRI(核磁共振成像設備),3.56億元用于DR(直接數字化X光機)和DRF(動態數字化X光機),其次為CT(計算機X線斷層掃描)。行業普遍認知是,美的集團看好萬東醫療影像設備,以及其在基層醫院渠道資源,乃至在國產替代中的機會。
而這也并不是美的進駐醫療器械領域的“首秀”了,早在2017年5月,美的與日本工業機器人制造商安川電機在中國市場合作,生產和銷售護理康復機器人。2017年9月,美的集團與廣藥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聚焦醫用機器人、智能物流、健康大數據等領域。2021年3月18日,合肥美的生物醫療有限公司成立,經營范圍涉及醫療器械研發、生產以及經營。企查查顯示,該公司由美的集團和佛山市美的空調工業投資有限公司共同控股。
格力緊鑼密鼓的戰略布局
而眾多家電領域紛紛跨界進入醫療器械領域,讓這一賽道異?;馃帷F渲懈窳M入醫療領域最晚,但開局后其各類布局就未曾間斷過。經過一系列緊鑼密鼓的布局,格力如今已開始向高端醫療器械市場發力。
2020年2月,格力電器著力于解決因疫情導致的口罩短缺,對外宣布開始制造口罩生產設備等抗擊疫情產品,接下來的3月份格力董事長董明珠的“董明珠的點”開始銷售格力口罩和宣稱可以殺滅新冠病毒的空氣凈化器,這也是格力正式進軍醫療器械領域的堅實一步。2020年6月,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發生經營范圍變更,新增消毒器械、醫療器械等。
隨后不久,格力還斥資2000萬元成立了珠海格健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經營范圍包括類醫護人員防護用品、紫外線消毒設備、生理參數分析測量設備、手術室感染控制用品的設計、制造和銷售。此外,格力還在成都、天津等城市先后成立了醫療裝備相關公司,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表示,將投資10億元在醫療設備領域,研發高端醫療設備。
海爾開辟低溫技術又一應用市場
同樣布局高端醫療器械的家電企業還有海爾集團。2005年10月,海爾集團成立了低溫制冷領域的核心研發機構海爾生物醫療,主攻生物醫療低溫存儲設備領域。海爾生物醫療于2019年登陸了科創板,它由醫用冰箱、冷藏箱起家,現在用物聯網的技術,來發展“血聯網”、“疫苗網”等創新業務。這次疫情期間,海爾向醫療機構贈送了超低溫冰箱、藥品冷藏箱、血液低溫操作臺等醫療設備。
?與此同時,2019年1月,海爾集團以18.29億元收購上市公司星普醫科,后更名為盈康生命。盈康生命的拳頭產品來自全資子公司100%自主研發的伽瑪刀,2019年銷售額為1.44億元,同比增長高達68.16%。據介紹,瑪西普伽瑪刀的誕生,不僅打破了國外壟斷,還通過技術研發大幅降低了鈷-60的使用量以及設備價格,從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治療費用,意義重大。
海信致力于打造可視化設備產品
海信早于六年前已經設立了醫療設備公司,業務覆蓋醫用顯示、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移動護理系統、數字化手術室解決方案、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等。而以彩電為主業的海信電器,去年年底更名為海信視像,不排除今后把海信醫療業務也納入上市公司的可能性。
TCL集團投身醫學影像診斷領域
TCL集團早在2009年就已經試水醫療電子行業,出資3109萬元收購北京國藥恒瑞美聯部分股份。2012年7月10日,TCL集團與私募浩然資本合資成立TCL醫療。
經過十多年來的布局,TCL集團已成為醫學影像設備供應商以及醫療診斷合作商,提供一站式的醫學影像診斷及解決方案;業務線由原有的X射線產品拓展到DS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MR(混合現實)、超聲、醫學影像服務業務(如第三方影像中心等)。目前,TCL集團在全國已布局5家醫學影像中心。
飛利浦、西門子等外資老牌家電加強醫療領域布局
外資電子企業在醫療設備生產領域布局更早。飛利浦公司在其2019年第四季度財報中披露,將考慮再次出售旗下部分家電業務,專注醫療健康領域。過去幾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德國西門子等老牌家電巨頭都曾轉讓旗下家電業務,深耕醫療電子市場。
巨大市場增量及空間使得多企業紛紛入局
為何家電巨頭們都瞄準了醫療器械領域,究其背后原因還是醫療器械領域潛在的廣闊市場前景及發展空間。其中醫療器械細分領域中的高值耗材、體外診斷和高端醫療設備,產品技術含量高,利潤高,是各科技大國,大型跨國公司相互競爭的制高點。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醫療器械產業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落后到追趕甚至超越的發展歷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醫療器械產業高速發展,產品種類逐漸齊全、質量標準穩步提高,創新能力不斷完善。有數據顯示,2007年至2017年,我國醫療器械行業規模已從535億元增長到4450億元,年復合增長高達23.6%,遠超全球醫療器械行業的增速。另外,根據IMS的數據,我國醫療市場規模在2015年超過日本,目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2大醫療器械市場,而未來十年將會是我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的黃金十年,行業規模將持續提高。同時,由于外資家電巨頭的成功案例在前,中國家電巨頭也紛紛效仿,想在巨大市場分一塊“蛋糕”。
未來的國產醫療領域任重道遠
從目前各家電巨頭對產業布局看,多數企業還是基于自身優勢,多領域應用發展,從電氣原理、研發能力等角度出發將自身技術優勢最大化,這也是他們跨界轉型的天然優勢。同時家電企業知名名牌在口碑方面有著深厚的底蘊,如轉型家用醫療器械領域也會有較高的市場認可度。
目前,國內家電市場已經趨于成熟穩定,在各類電商節的催化下,家電市場已經逐步陷入膠著的競爭狀態,這也促使了眾多家電市場紛紛轉變策略,同步跨界到其他發展潛力巨大的領域。有業內人士認為,家電企業進入醫療器械等行業可以讓企業實現多元化發展、開拓新的產業空間和產品線,增強企業的綜合實力和抗風險能力。
但前面提到我國醫療器械領域從70年代才興起至今,目前和國外成熟技術仍存在較大差距,醫療器械國內高端市場仍舊被國外品牌牢牢占據,很多技術壁壘更是短時間內很難突破的。同時醫療設備從研發、生產、融資、面市,需要較長的投入時間,這和家電銷售市場的短期回報銷售模式完全不一樣,所以對他們的企業經營模式也是一大挑戰。
來源:醫療器械創新網網
編輯:吳紅
------------------------
參考文章:
艾美達行業研究:家電企業跨界醫療,誰更能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