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股“創造營熱”席卷醫療器械行業,強生、美敦力、羅氏、碧迪醫療等一干業內龍頭紛紛在中國啟動創新孵化項目,他們或以資本站臺與企業聯姻,或以入駐地方政府創新平臺的方式打出“本土牌”。
決策的背后,是抓住國家大力推動“十四五期間”醫療器械創新網的新政利好,抑或是面對“本土替代”咄咄逼人的競爭壓力下的舉措?
01
“怎么樣讓技術更有價值,應該是隱身于背后的”
莫若理,是一家本土創新研發企業祥生醫療總經理,她的公司專注于超聲技術的臨床應用已近二十五年,發展到今天公司擁有400多項國內外知識產權專利。從事醫療領域的創新研發,用她的話說,最初就是出自普通患者的同理心,因為她本人也曾是一位癌癥患者的家屬。
“當時我母親確診癌癥,醫生判斷她的情況只能接受化療,我心里其實是抗拒的,因為老人家那么大年紀,而化療藥直接打在血管里,對老年人脆弱的血管和身體承受力非常摧殘。
后來幾經就醫的過程中,我才知道可以通過中心線導管(PICC)的方式來接受化療,它相當于埋在血管里的一根人造通路,可以極大程度上減輕藥物對血管的傷害。
那我就問為什么之前并沒有聽說過這種治療?因為很多醫院的護理科人員不敢進行這樣的高難度操作。”
作為一家專注于超聲技術的公司,莫若理之前的客戶大多是醫院超聲科。
三年前,作為全球院內耗材領域的引領者、也是PICC全球市場份額排名第一的碧迪醫療找到祥生公司,提出在護理領域的合作可能時,莫若理的心里“是打了一個問號的”。
但陪伴母親癌癥就醫的經歷,讓她很快意識到機遇正擺在自己的創新企業面前。“怎么讓一個零基礎的護士,而不只是超聲科的醫生,能在超聲技術的引導下操作PICC,讓這跟維系患者生命的管子精準地進入體內,并且最終把藥物安全遞送到需要的部位?這件事說起來簡單,但一旦做成,我認為讓更多的癌癥化療患者、包括護理人員的獲益是非常偉大的。”
不出三年,祥生與碧迪醫療合作的超聲引導下的PICC血管通路裝置與技術已下沉到全國二三線城市的基層醫院。
▲本土研發企業祥生與碧迪醫療合作開發的超聲引導PICC
就在今年5月,碧迪醫療與湖南腫瘤醫院剛剛掛牌了國內第三家得到國際RNCE認證的“血管通路維護的卓越中心(COE)”,也將是其年內落成的八家全國金牌血管通路維護培訓基地之一。
“到現在,經過不斷跟臨床醫護的論證調試,我們已經將產品推進到了第三代。”莫若理說,“基本上做到護士手上拿著超聲引導裝置,就可以自動定位到準確的給藥部位,連末梢也是準確的,這大大放開了醫護人員的手腳,讓這項技術的使用門檻大大降低。”
作為2021年中國國際器械博覽會期間碧迪醫療構建行業生態圈論壇環節的嘉賓,莫若理在面對主持人的發問“什么是產業生態圈賦能創新企業的價值?”時,她現身說法,“最讓我感動的是,其實技術合作它不是越復雜或者說越高深就越有價值。怎么樣讓技術更有價值,應該是隱身于背后,讓使用者感受到它的存在,感受到它帶來的好處。”
02
“生態圈成于中長期的規劃,而不是短期的利益驅動”
莫若理和祥生醫療的案例遠不是孤例,在智慧醫院、創新疫苗等領域,瑞華康源、智飛生物等國內相關領域的龍頭企業也相繼與碧迪醫療達成戰略合作,著眼于在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新時期,深耕中國醫療產業本土創新的土壤。
據波士頓咨詢公司發布的產業發展報告,自新醫改啟動以來,
本世紀第一個十年經歷了“醫保大規模擴張期”,覆蓋了90%以上人口的基本醫療保障,基本實現了“低水平保護帶”;
進展到第二階段,一系列加速審批等新政鼓勵下提速了新藥和新產品的引進,醫保支出也急劇膨脹;
目前整個行業正在處于第三階段的開端,通過更有效地控制成本兼顧質量,以鼓勵創新產品的替代性使用,產業也將迎來“騰籠換鳥”的新時期。
▲蔡江南教授在CMEF“洞見介入未來”論壇上發言
用衛生經濟和衛生政策專家、上海創奇健康發展研究院創始人和執行理事長蔡江南教授的話說,“在國家醫保局成立后,改革從原來的總量控制向結構調整轉變、注重創新產品的價值提升,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國醫療產業發展的方向。
而今年6月1日即將施行的《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2021修訂)》,將對器械耗材行業帶來重大影響,這是一個高度政策敏感的行業,我們做創新不能只顧低頭拉車。”
今年年初與碧迪醫療達成戰略合作的國內醫用機器人及院內物聯網龍頭企業瑞華康源,從2014年開始切入在傳統醫院信息化基礎上的智能化提升,在當前醫保支付方式改革進入“深水區”的階段,院內藥品和耗材管理效率的提升,將直接關系到醫院本身的生存。
據瑞華康源聯合創始人、CFO鄭云升介紹,“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團隊從最初的40人多發展到近300人,一批國內的頂尖醫院像上海的瑞金、華山,北京的協和、以及華西等等,目前都是我們的客戶,采用了我們的智慧化手術室解決方案及智慧化藥耗材管理系統。
我們跟碧迪醫療的合作是十分深度的,首先從產品質量的把控,碧迪作為國際領先的行業巨頭有成熟的經驗,對于創新型企業的成長有很大的助益;而且,我們通過產業生態圈要素的連接,直接參與到碧迪醫療在數智化領域的產業布局,這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
▲碧迪醫療在CMEF上展示的智慧醫院解決方案吸引參觀者駐足
這也符合長期從事醫藥領域初創型企業投資的云峰基金董事總經理李文罡的觀察——在產業生態圈的打造過程中有兩點特別重要:
一是互補,通過數智化的手段,更緊密地連接醫生和患者,從而把患者的整體費用降下來;
第二是共贏,生態圈的參與者在這個過程當中,要想到對方如何能夠贏,而不是只想到一方。
所以,從產品的研發開始、到培訓、教育、市場準入,這是一個比較長期的過程,生態圈成于中長期的規劃,而不是短期的利益驅動。
03
“讓競爭對手專注于模仿你,其實你就是在引領這個行業”
在國家創新戰略與器械耗材領域帶量采購政策的雙重影響下,碧迪醫療早在2013年就啟動了“本土創新戰略”,逐步建立了從研發到生產、到供應鏈管理的本土價值鏈;在低質耗材領域更通過主動降價,以順應對于產業“結構性調整”的要求,從而騰出更多空間投入創新產品的本土研發。
▲碧迪醫療全球高級副總裁、大中華區總經理鄧建民在CMEF上發言
擔任先進醫療技術協會(AdvaMed)中國指導委員會主席的碧迪醫療全球高級副總裁、大中華區總經理鄧建民在近期與會員企業探討當前外資器械公司在中國市場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時并不諱言,“‘進口替代‘是大家一直在關注、討論的話題,因為我們所身處的行業,可以切身感受到國家的創新機制產生的成效是從2018年開始的,而且,我認為2018年以前獲批上市的產品,在未來5-10年都會逐漸被替代,政策的影響會進一步擴散。”
▲蔡江南教授提出的醫療器械行業商業創新模型
在蔡江南教授通過大量醫療行業企業案例調研積累、建立的“創新三角理論”模型中,價值實現(需求)、價值創造(供應)與連接供求的市場各據一邊,橫坐標表示產品或服務的復雜程度/標準化程度的高低,而縱坐標表示需求的彈性(彈性越低,需求越剛性)。
大型醫療器械產品大多位于左下角,屬于剛需但標準化程度較低的領域;而低值耗材則在另一端,標準化程度高而需求彈性略大,這就意味著它有更大的可替代空間,因此利潤空間也將被進一步壓縮。
對這一研究成果的解讀,也讓業內人士驚呼“低值耗材的微利時代就要到來了!”
縱觀低值耗材領域近年來發生的變化,本土企業將目光更多對準了下沉市場。而這一點,也符合蔡江南教授提出的“強基層”是創新研發與政策指引的一個重要結合點。
面對本土創新企業的步步“進逼”,在鄧建民看來,卻是一件好事。因為本土創新的迅速成長不應成為跨國公司在中國繼續深化發展的障礙,相反,在促進醫療支出結構性調整和價值提升的過程中,產業的良性競爭才能讓更多高附加值的創新產品浮出水面。
用他的話說,“對于本土合作伙伴,我們要RESPECT。跨國公司有什么好看不起別人的,本土企業起步的時候做copycat(模仿者)并不是問題,你在做高端市場的時候,它可能在做低端市場。
低端市場做好了,高端市場的產品線也自然往下延申了,反過來,你還應該感謝它!讓你的競爭對手專注于模仿你,其實你就是在引領這個行業。”
▲碧迪醫療與海脈德(HiMed)共同啟動了創造孵化營
在今年CMEF期間,碧迪醫療攜手產業鏈上下游本土合作伙伴共同亮相,提出要打造“開放共贏 造福百姓”的產業新生態,并引入醫、產、學、投多方力量為早期創新項目提供加速商業轉化的孵化平臺。
據悉,FY21碧迪醫療本土研發與外部合作產品創造的銷售份額逾3%,預計到2025年,這一數字將增長到逾10%。
屆時,本土研發與外部合作累計將為碧迪醫療中國貢獻超過20%的業績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