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驗項目—幽門螺旋桿菌
日期:2020-08-24
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簡稱Hp)是一種革蘭陰性,S形或弧形彎曲的細菌。它是一種螺旋形、微厭氧、對生長條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細菌。1983年首次從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檢組織中分離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夠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種類。主要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腸的各區域內。它會引起胃黏膜輕微的慢性發炎,甚至導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與胃癌。
形態特點
利用新鮮培養物的濕涂片在相差顯微鏡下可見形態典型、運動活潑菌體。電鏡下,它是一種單極多鞭毛、末端鈍圓、菌體呈螺旋形彎曲的細菌。長2.5~4.0μm, 寬0.5~1.0μm。在胃黏膜上皮細胞表面常呈典型的螺旋或弧形。幽門螺桿菌是微需氧菌,環境氧要求5~8%,在大氣或絕對厭氧環境下不能生長。同培養細菌的形態相比,組織切片或活檢組織涂片上觀察到的細菌更小、彎曲更明顯。在陳舊培養基上,細菌可以發生球形變。
感染途徑
專家指出,正常情況下,胃壁有一系列完善的自我保護機制(胃酸、蛋白酶的分泌功能,不溶性與可溶性粘液層的保護作用,有規律的運動等),能抵御經口而入的千百種微生物的侵襲。自從在胃粘膜上皮細胞表面發現了幽門螺桿菌以后,才認識到幽門螺桿菌幾乎是能夠突破這一天然屏障的唯一元兇。goodwin把幽門螺桿菌對胃粘膜屏障在破壞作用比喻作對“屋頂”的破壞給屋內造成災難那樣的后果,故稱為“屋漏”學說。
主要感染因素:
①使幽門螺桿菌穿透粘液層在胃上皮細胞表面定居的因素;
②對胃上皮細胞等起破壞作用的毒素因子;
③各種炎癥細胞及炎癥介質;
④免疫反應物質等。
這些因素構成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途徑的基本病理變化,即各種類型的急、慢性胃炎。
主要感染途徑:
①胃-口途徑:是指Hp經感染者的嘔吐物傳給健康者。托兒所、幼兒園較常見。
②口-口途徑:共用飯碗、筷子和菜盤的習慣,而一些母親則習慣于先將食物拿到嘴里試溫度后再喂給孩子,甚至是同一食物大人吃過后又給有孩子吃,還有接吻等,這些都容易在家庭成員中造成交叉感染。
③糞-口途徑:糞便中存活的Hp污染了水源或食物,而使飲用者或食用者感染Hp,研究表明低溫能延長Hp的生存期,因此低溫保存的食物如被Hp污染會增加Hp的傳播機會。
感染癥狀
①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癥狀主要是反酸、燒心以及胃痛、口臭。這主要是由于幽門螺桿菌誘發胃泌素瘋狂分泌,而發生發酸燒心,而具有胃潰瘍疾病的患者,幽門螺桿菌更是引起了主要癥狀胃痛的發生,口臭最直接的病菌之一就是幽門螺桿菌了。
②幽門螺旋桿菌能夠引起慢性胃炎。所發生的主要臨床表現有:上腹部不適、隱痛,有時發生噯氣、反酸、惡心、嘔吐的癥狀,病程較為緩慢,但是容易反復發作。
③患者感染幽門螺桿菌后產生多種致病因子,從而引起胃黏膜損害,臨床疾病的發生呈現多樣性,而且患者多會出現反酸、噯氣、飽脹感等等,均是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患者比沒有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患者多數倍。
④幽門螺桿菌感染一般有時沒有特別明顯的癥狀,這時一般是通過檢查來判斷有無幽門螺桿菌感染,幽門螺桿菌這種致病菌,很容易誘發胃腸疾病的發生。
檢測方法
自1983年通過胃鏡取活檢標本分離培養成功以來,對Hp感染的診斷已發展出了許多方法,包括有細菌學、病理學、血清學、示蹤、分子生物學等。總結歸納起來主要分為兩大類:侵入性檢測(依賴胃鏡)與非侵入性檢測(不依賴胃鏡)。
1、侵入性檢測包括:快速尿素酶試驗、胃黏膜組織切片染色鏡檢、細菌培養。
①快速尿素酶試驗
原理:利用Hp特有的尿素酶活性。試劑中含有尿素,取出小塊胃黏膜組織放入后,細菌的尿素酶分解尿素產生氨,使試劑變堿性,指示劑變紅。
優點:簡便易行、價廉,可在胃鏡檢查同時進行。如果試劑可靠,檢測結果準確性高。
缺點:受試劑質量、取材部位、取材量、溫度、反應時間等多種因素影響。
②胃黏膜組織切片染色鏡檢
原理:在病理切片中進行特殊染色,顯示Hp。在顯微鏡下直接觀察細菌。
優點:直接觀察菌體,特異性高。
缺點:受取材部位及取材量以及病理醫師的辨識能力影響,假陰性的可能大。
③細菌培養
原理:取出的胃黏膜組織經特殊處理,在特殊培養液及培養環境下進行細菌培養,進行細菌鑒定。
優點:特異性高,可進行藥敏試驗指導用藥,并可進行科學研究。
缺點:復雜耗時,費用高,需要較高的試驗條件,開展的醫院有限。
2、非侵入性檢測包括:C13或C14呼氣試驗、血清Hp抗體、糞便Hp抗原檢測。
①呼氣試驗
原理:利用尿素酶活性。服下同位素標記碳原子的尿素膠囊,如胃內存在Hp,則分解尿素,產生同位素標記的CO2,在呼出氣體中檢測到。如無Hp,尿素不被分解,呼出氣中無同位素標記的CO2。
優點:簡便易操作,準確性高,可反映全胃Hp感染情況。
缺點:有一定放射性,部分人群使用受限。結果受某些藥物影響。因反映全胃情況,不宜用于胃部分切除術后患者。
②血清Hp抗體檢測
原理:人體感染Hp后,在血清中形成特異性抗體。
優點:簡便,適于大規模篩查。
缺點:感染后既使細菌清除后仍長期存在,不能反映目前感染狀態,不適用于治療后復查。
③糞便Hp檢測
原理:使用Hp特異性抗體對糞便中Hp抗原進行免疫化學檢測。
優點:敏感性、特異性均高,操作簡單,適用于各類患者。
缺點:目前國內缺乏相關試劑,基本未開展。
注意事項
1.因各種檢測方法均有假陰性可能,對于高危患者,如果一次檢測為陰性,最好換用其他方法進行證實。
2.細菌活性受藥物(抗菌素、鉍劑、PPI)以及消化道出血影響易出現假陰性,利用尿素酶的檢測前應停用抗菌素、鉍劑4周以上,停用PPI(質子泵抑制劑例如奧美拉唑等拉唑類藥物)2周以上。
3.呼氣試驗中,檢測結果如接近臨界值,結果不可靠(如14C呼氣試驗臨界值為100時,不能認為檢測值為102即存在感染,檢測值98即不存在感染)。應排除影響因素后間隔一段時間復查或換用其他檢測方法。
4.治療后復查,應在治療結束后間隔4周以上進行。血清抗體檢測不能用于治療后復查。
治療方法
治療方法有四聯療法和三聯療法,通常選擇兩種抗生素,青霉素不過敏可選用阿莫西林或者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片、克拉霉素、甲硝唑、替硝唑、呋喃唑酮等藥物,任選兩種是二聯,加上PPI叫三聯療法。現在主張加膠體、鉍劑,為四聯療法,療程是10-14天。根據感染嚴重程度選擇,規律服用藥物后,停藥1個月后再復查幽門螺旋桿菌檢測。復查通常選擇尿素呼氣試驗,如碳13或碳14呼氣試驗,不選擇抽血查抗體方式,因為抗體在現癥感染和既往感染患者都可出現陽性。
注:以上方法僅供參考。
日常預防
在日常生活中,盡量做到定時定量、易消化、細軟食物,忌辛辣食物等原則。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幽門螺桿菌傳染力強可通過手、不潔食物、餐具、糞便等途徑傳染。為了更好的避免再次感染,盡量進行飲食調理,習慣用公筷,以免發生二次傳染、三次傳染的現象。
患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所排除的嘔吐物、糞便要得到及時的清理,應盡量做到消毒。同時要勤洗手,手上細菌是最多的,平時家長一定要督促小孩多用肥皂洗手,可以有效避免幽門螺桿菌通過手部進入口中。
注意口腔衛生、防止病從口入,就是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預防胃病與胃癌的重要措施。不少嬰幼兒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就與大人口對口喂食有關,所以這種口對口喂食的習慣一定要根除。
無論自身或家人定期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查,如陽性積極配合治療。
相關資訊